当前位置:

坚持勤奋铸就无悔青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获奖者专访

   时间:2015年06月24日 20:18 [ ] 浏览次数: 来源: 责任编辑:杨子佳 视力保护色:

   

    “数学精微何处寻,纷纭世界建模型。描摹万象之神韵,识破玄机算古今。岂是空文无实效,能生妙策济苍生。经天纬地显身手,七十二行任纵横。”这是一位专业人士对数学建模生动而精妙的形容。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全国大学生理工科“四大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和挑战杯)之一,也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专注,是迈向成功的关键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杨小龙、王邦义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聂玲是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11级的学生,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同时也让这三位同学备受关注。

    时间定格在2013年9月14日晚上,灯火通明的机房里熬红了眼镜依然坚持修改论文的聂玲,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中川流不息车流视频的杨小龙,奋笔疾书在草稿纸上运算各种复杂公式的王邦义在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做着最后的努力。三天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三个小伙伴畅游于数据的海洋里。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七十二小时的比赛,时时刻刻少不了两年七百三十天的积累与磨练。

    与文科专业不同,数学与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两个专业要求理论基础扎实、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强。学校领导对竞赛的选拔、培训组织和参赛工作高度重视,学校党委特召开专题党委会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在教务处领导下,由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负责组织,从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邀请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数学建模专题讲座。在每个假期的培训中学院聘请有行业背景的人才作为老师为学生带来“接地气”的行业经验与知识,让杨小龙、王邦义和聂玲都舍不得错过一节课。

    即将毕业的聂玲回想她的大学四年时光,她说:“我很少回家,因为每个假期学院都会组织各种各样培训,不愿意错过。学院不但培养我们专业能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也会关怀备至。”在聂玲的话语里听得出师生同努力的温馨与快乐,更听得出满满的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校领导、院领导在培训、竞赛期间,多次到学院实地巡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竞赛纪律,并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生活问题。鼓励参赛队员团结合作、努力拼搏、勇于创新。积极安排学生竞赛期间的住宿、饮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竞赛条件。

默契,是凝聚团队的力量

    在采访中,三位同学一致表示,能够取得这次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这样的佳绩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有一个优势互补、各司其职、相互帮助的团队。杨小龙说,他们比赛之前就相互认识,在平时生活中有共同的兴趣,关系非常好,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有默契感,这都有利于建模的顺利开展。所以在整个数学建模过程中,从刚开始的准备,到选题,到分工合作,到提交论文,他们每一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努力。

    他们三人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着各自的分工,但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沟通中共同前进,有不懂不明白的问题,也会三个人一起寻找解决办法,继而一起面对接下来的问题。从这里,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就可见一斑了。

    当然,三个人的团队分歧多多少少肯定会有,三位同学同时告诉记者说,“当我们意见不统一时,我们三人就会坐下来沟通、讨论,探讨彼此观点的不足之处与合理的一方面,然后再将两者或三者的意见进行整合,最后得到最合理可行的方案”

    三位同学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展现出成熟而包容的态度。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总是有限的,凭个人能力,往往很难创造出很完美的成果。只有大家坦然地把自己的成果置于桌面,在讨论和沟通中,把各自的优点和创新融合在一起,才能得到一个真正完美的成果。在一个集体里,怕的不是分歧,而是各自为政,固步自封。只有在一次又一次对分歧的沟通讨论中,糅合各人的优点,集体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勤奋,是赛前备战的基石

    从几位同学谈起赛前准备时自信地侃侃而谈可以发现,他们能够夺得这次大赛的一等奖是实至名归的。在采访中,他们多次提到了自己为了这次建模比赛准备了很多,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他们就是用平日里的勤奋和刻苦抓住了这次机会,进而获得了这项殊荣。

    比赛前的培训,三个小伙伴更是为比赛做足了准备。每天沉浸在各式各样的数据中,锻炼着三位少年的思维能力,让这三个小伙伴更有默契。为了调动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教练组的老师们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分期进行基础强化培训,并以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为主题展开讨论,让每对参赛选手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就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方式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也明显增强。

    “我不敢说我们三个是最聪明的,但是我们三个在建模大赛中是最努力的。”作为“新闻发言人”的聂玲说道。

坚持,是克服困难的法宝

    三天七十二小时的比赛时间对于数学建模来说十分紧张,尽管如此,老师仍然建议大家到最后一天熬夜,可是聂玲、杨小龙、王邦义这三个小伙伴三天都没有回过寝室睡觉。眼睛打架了就搭在椅子上睡一会,饿了就轮流去吃饭。三天三夜里他们的思维出过错,他们的计算走过弯路,他们之间有过矛盾……

    然而,三位同学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他们在那七十二小时里不停地熟练软件,不停地思考、分析、演算。杨小龙玩笑中提到,“三天三夜中有时做题会忘了吃饭实践,有好几次都是等到肚子饿了才发现早过了饭点。”而王邦义更是直言他们几个晚上都没有合眼,通宵做题。他们现在回想起那几天的拼搏,都是觉得难以想象。

    但即使是这诸多的困难,也依旧没有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他们用自己的毅力和勤奋克服了这些或大或小的困难,通过不断讨论,分工合作,逐渐形成思路。模型一个个建立起来,问题不断的被解决,他们在仓促短暂的时间内不断收获着取得成绩的开心。

经历,是比赛难忘的收获

    走过就是一种难得的经历,经历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比赛之后,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有自己的收获。

    谈到这次比赛中最难忘的事,他们笑了,不约而同地表示难忘的事有很多,他们自己特有的提神方式,与队友之间的一些趣事等,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要数“数学建模能带给我们其他竞赛所不能给我们的乐趣。这次比赛中,我们从搞一大堆杂论无章的数据中剥茧抽丝,尝试不同的模型,失败和成功不断地循环,然后一步步得到结论……这个过程的乐趣是没有参加过的人所不能体会的。”

    说这段话时,记者能够感觉到几位同学发自内心的那种怀念和欣慰,也相信在解决了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纷乱繁杂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后,那种征服感和成就感是没有参加的人无法体会的。令记者从心底由然生出一种羡慕之情来。

    几位同学还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的自学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在比赛过程中更加深刻地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做到1+1+1>3;在赛前做足准备也是很必要的,遇到困难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一种责任感,“在此期间我们通宵了好几个晚上,睡了不到八小时,有时候感觉很困,但是觉得有种该责任在里面,不敢松懈。”就是这种责任感推动着,支撑着他们坚持过了这三天辛苦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青春是一幅画卷,但一开始它只是一张白纸,而自己是画家。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不存在于现实社会的,而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杨小龙、王邦义和聂玲他们三个人的青春是精彩的,也是用努力换来的,即将毕业的三个年轻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培养,恩师的无私奉献,作为师院学子,他们无悔,从他们踏出学校的那一刻,满满的正能量,将会影响更多的人

文/刘佳颖 伍韬 图/赵军 审核/肖湘萍

获奖团队合影(左起:杨小龙、聂玲、王邦义)

上一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举办2014—2015第二学期学生工作总结表彰暨诚信教育大会
下一条:信息工程系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

文章下载】     【打印】    【收藏】    【关闭】